AIRobot

AIRobot quick note


  • 首页

  • 关于

  • 标签

  • 分类

  • 归档

  • 搜索

nmi_watchdog

发表于 2021-12-06
本文字数: 4.4k 阅读时长 ≈ 4 分钟

[NMI watchdog is available for x86 and x86-64 architectures]

Is your system locking up unpredictably? No keyboard activity, just
a frustrating complete hard lockup? Do you want to help us debugging
such lockups? If all yes then this document is definitely for you.

On many x86/x86-64 type hardware there is a feature that enables
us to generate ‘watchdog NMI interrupts’. (NMI: Non Maskable Interrupt
which get executed even if the system is otherwise locked up hard).
This can be used to debug hard kernel lockups. By executing periodic
NMI interrupts, the kernel can monitor whether any CPU has locked up,
and print out debugging messages if so.

In order to use the NMI watchdog, you need to have APIC support in your
kernel. For SMP kernels, APIC support gets compiled in automatically. For
UP, enable either CONFIG_X86_UP_APIC (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 -> Local
APIC support on uniprocessors) or CONFIG_X86_UP_IOAPIC (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 -> IO-APIC support on uniprocessors) in your kernel config.
CONFIG_X86_UP_APIC is for uniprocessor machines without an IO-APIC.
CONFIG_X86_UP_IOAPIC is for uniprocessor with an IO-APIC. [Note: certain
kernel debugging options, such as Kernel Stack Meter or Kernel Tracer,
may implicitly disable the NMI watchdog.]

For x86-64, the needed APIC is always compiled in.

Using local APIC (nmi_watchdog=2) needs the first performance register, so
you can’t use it for other purposes (such as high precision performance
profiling.) However, at least oprofile and the perfctr driver disable the
local APIC NMI watchdog automatically.

To actually enable the NMI watchdog, use the ‘nmi_watchdog=N’ boot
parameter. Eg. the relevant lilo.conf entry:

append="nmi_watchdog=1"

For SMP machines and UP machines with an IO-APIC use nmi_watchdog=1.
For UP machines without an IO-APIC use nmi_watchdog=2, this only works
for some processor types. If in doubt, boot with nmi_watchdog=1 and
check the NMI count in /proc/interrupts; if the count is zero then
reboot with nmi_watchdog=2 and check the NMI count. If it is still
zero then log a problem, you probably have a processor that needs to be
added to the nmi code.

A ‘lockup’ is the following scenario: if any CPU in the system does not
execute the period local timer interrupt for more than 5 seconds, then
the NMI handler generates an oops and kills the process. This
‘controlled crash’ (and the resulting kernel messages) can be used to
debug the lockup. Thus whenever the lockup happens, wait 5 seconds and
the oops will show up automatically. If the kernel produces no messages
then the system has crashed so hard (eg. hardware-wise) that either it
cannot even accept NMI interrupts, or the crash has made the kernel
unable to print messages.

Be aware that when using local APIC, the frequency of NMI interrupts
it generates, depends on the system load. The local APIC NMI watchdog,
lacking a better source, uses the “cycles unhalted” event. As you may
guess it doesn’t tick when the CPU is in the halted state (which happens
when the system is idle), but if your system locks up on anything but the
“hlt” processor instruction, the watchdog will trigger very soon as the
“cycles unhalted” event will happen every clock tick. If it locks up on
“hlt”, then you are out of luck – the event will not happen at all and the
watchdog won’t trigger. This is a shortcoming of the local APIC watchdog
–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clock ticks” event that would work all the
time. The I/O APIC watchdog is driven externally and has no such shortcoming.
But its NMI frequency is much higher, resulting in a more significant hit
to the overall system performance.

On x86 nmi_watchdog is disabled by default so you have to enable it with
a boot time parameter.

It’s possible to disable the NMI watchdog in run-time by writing “0” to
/proc/sys/kernel/nmi_watchdog. Writing “1” to the same file will re-enable
the NMI watchdog. Notice that you still need to use “nmi_watchdog=” parameter
at boot time.

NOTE: In kernels prior to 2.4.2-ac18 the NMI-oopser is enabled unconditionally
on x86 SMP boxes.

[ feel free to send bug reports, suggestions and patches to
Ingo Molnar mingo@redhat.com or the Linux SMP mailing
list at linux-smp@vger.kernel.org ]

simd notes

发表于 2021-08-16 分类于 simd
本文字数: 233 阅读时长 ≈ 1 分钟

sse3 ssse3

SSE3是Intel命名的SSE3指令集的扩充,不使用新的号码是因为SSSE3比较像是加强版的SSE3,以至于推出SSSE3之前,SSE4的定义容易被混淆。在公开Intel的Core微架构的时候,SSSE3出现在Xeon 5100与Intel Core 2移动版与桌面型处理器上。

_mm_cmpistri 对 null char的处理

_mm_cmpistri遇到null会认为字符串结束。如果字符串长度不足16且全部匹配,仍会返回全匹配的值。

Intel SIMD

发表于 2021-08-13
本文字数: 164 阅读时长 ≈ 1 分钟

https://software.intel.com/sites/landingpage/IntrinsicsGuide/

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previous-versions/visualstudio/visual-studio-2010/bb531425(v=vs.100)

time33 hash

发表于 2021-08-12
本文字数: 3.5k 阅读时长 ≈ 3 分钟

一个好的散列函数通常倾向于“为不相等的对象产生不相等的散列码”。理想情况下,散列函数应该把集合中不相等的实例均匀地分布到所有可能的散列值上。要想完全达到这种理想的情形是非常困难的。幸运的是,相对接近这种理想情形则并不太困难。

由Daniel J. Bernstein教授多年前在comp.lang.c发表的Times 33算法。 它是有史以来发布的最有效的哈希函数之一。

算法介绍
首先,引用一段关于Times 33的介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DJBX33A (Daniel J. Bernstein, Times 33 with Addition)



This is Daniel J. Bernstein's popular `times 33' hash function as
posted by him years ago on comp.lang.c. It basically uses a function
like ``hash(i) = hash(i-1) * 33 + str[i]''.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hash functions for strings. Because it is both computed very
fast and distributes very well.



The magic of number 33, i.e. why it works better than many other
constants, prime or not, has never been adequately explained by
anyone. So I try an explanation: if one experimentally tests all
multipliers between 1 and 256 (as RSE did now) one detects that even
numbers are not useable at all. The remaining 128 odd numbers
(except for the number 1) work more or less all equally well. They
all distribute in an acceptable way and this way fill a hash table
with an average percent of approx. 86%.



If one compares the Chi^2 values of the variants, the number 33 not
even has the best value. But the number 33 and a few other equally
good numbers like 17, 31, 63, 127 and 129 have nevertheless a great
advantage to the remaining numbers in the large set of possible
multipliers: their multiply operation can be replaced by a faster
operation based on just one shift plus either a single addition
or subtraction operation. And because a hash function has to both
distribute good and has to be very fast to compute, those few
numbers should be preferred and seems to be the reason why Daniel J.
Bernstein also preferred it.

-- Ralf S. Engelschall rse@engelschall.com

理解:

Times 33是Daniel J. Bernstein多年前在comp.lang.c上发表的哈希算法,这个算法已被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好的字符串哈希算法之一。因为它不仅计算速度很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

核心逻辑是这段代码:

1
hash(i) = hash(i-1) * 33 + str[i]

这个神奇的数字33,为什么用来计算哈希的效果会比其他许多常数(无论是否为质数)更有效,并没有人给过足够充分的解释。因此,Ralf S. Engelschall尝试通过自己的方法解释其原因。通过对1到256中的每个数字进行测试,发现偶数的哈希效果非常差,根据用不了。而剩下的128个奇数,除了1之外,效果都差不多。这些奇数在分布上都表现不错,对哈希表的填充覆盖大概在86%。

从哈希效果来看(Chi^2应该是指卡方分布),虽然33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数值。但17、31、33、63、127和129等相对其他的奇数的一个很明显的优势是,由于这些奇数与16、32、64、128只相差1,可以通过移位(如1 << 4 = 16)和加减1来代替乘法,速度更快。

算法实现
DJB Hash Function
An algorithm produced by Professor Daniel J. Bernstein and shown first to the world on the usenet newsgroup comp.lang.c. It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hash functions ever publish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unsigned int DJBHash(const char* str, unsigned int length)
{
unsigned int hash = 5381;
unsigned int i = 0;

for (i = 0; i < length; ++str, ++i)
{
hash = ((hash << 5) + hash) + (*str);
}

return hash;
}

http://www.partow.net/programming/hashfunctions/

djb2
this algorithm (k=33) was first reported by dan bernstein many years ago in comp.lang.c. another version of this algorithm (now favored by bernstein) uses xor: hash(i) = hash(i - 1) * 33 ^ str[i]; the magic of number 33 (why it works better than many other constants, prime or not) has never been adequately explain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unsigned long
hash(unsigned char *str)
{
unsigned long hash = 5381;
int c;

while (c = *str++)
hash = ((hash << 5) + hash) + c; /* hash * 33 + c */

return hash;
}

http://www.cse.yorku.ca/~oz/hash.html

参考
http://www.partow.net/programming/hashfunctions/

http://www.cse.yorku.ca/~oz/hash.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al_hashing

《Effective Java中文版本》第2版

转载来源:http://zhanjia.iteye.com/blog/2426782

内联汇编

发表于 2021-07-01
本文字数: 14k 阅读时长 ≈ 13 分钟

https://linux.cn/article-7688-1.html

简介

版权许可

Copyright (C) 2003 Sandeep S.

本文档自由共享;你可以重新发布它,并且/或者在遵循自由软件基金会发布的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下修改它;也可以是该许可证的版本 2 或者(按照你的需求)更晚的版本。

发布这篇文档是希望它能够帮助别人,但是没有任何担保;甚至不包括可售性和适用于任何特定目的的担保。关于更详细的信息,可以查看 GNU 通用许可证。

反馈校正

请将反馈和批评一起提交给 Sandeep.S 。我将感谢任何一个指出本文档中错误和不准确之处的人;一被告知,我会马上改正它们。

致谢

我对提供如此棒的特性的 GNU 人们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 Mr.Pramode C E 所做的所有帮助。感谢在 Govt Engineering College 和 Trichur 的朋友们的精神支持和合作,尤其是 Nisha Kurur 和 Sakeeb S 。 感谢在 Gvot Engineering College 和 Trichur 的老师们的合作。

另外,感谢 Phillip , Brennan Underwood 和 colin@nyx.net ;这里的许多东西都厚颜地直接取自他们的工作成果。

概览

在这里,我们将学习 GCC 内联汇编。这里内联inline表示的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要求编译器将一个函数的代码插入到调用者代码中函数被实际调用的地方。这样的函数就是内联函数。这听起来和宏差不多?这两者确实有相似之处。

内联函数的优点是什么呢?

这种内联方法可以减少函数调用开销。同时如果所有实参的值为常量,它们的已知值可以在编译期允许简化,因此并非所有的内联函数代码都需要被包含进去。代码大小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这取决于特定的情况。为了声明一个内联函数,我们必须在函数声明中使用 inline 关键字。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猜测内联汇编到底是什么的点上。它只不过是一些写为内联函数的汇编程序。在系统编程上,它们方便、快速并且极其有用。我们主要集中学习(GCC)内联汇编函数的基本格式和用法。为了声明内联汇编函数,我们使用 asm 关键词。

内联汇编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操作并且使其输出通过 C 变量显示出来。正是因为此能力, “asm” 可以用作汇编指令和包含它的 C 程序之间的接口。

GCC 汇编语法

Linux上的 GNU C 编译器 GCC ,使用 AT&T / UNIX 汇编语法。在这里,我们将使用 AT&T 语法 进行汇编编码。如果你对 AT&T 语法不熟悉的话,请不要紧张,我会教你的。AT&T 语法和 Intel 语法的差别很大。我会给出主要的区别。

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顺序

AT&T 语法的操作数方向和 Intel 语法的刚好相反。在Intel 语法中,第一操作数为目的操作数,第二操作数为源操作数,然而在 AT&T 语法中,第一操作数为源操作数,第二操作数为目的操作数。也就是说,
Intel 语法中的 Op-code dst src 变为 AT&T 语法中的 Op-code src dst。

寄存器命名

寄存器名称有 % 前缀,即如果必须使用 eax,它应该用作 %eax。

立即数

AT&T 立即数以 $ 为前缀。静态 “C” 变量也使用 $ 前缀。在 Intel 语法中,十六进制常量以 h 为后缀,然而 AT&T 不使用这种语法,这里我们给常量添加前缀 0x。所以,对于十六进制,我们首先看到一个 $,然后是 0x,最后才是常量。

操作数大小

在 AT&T 语法中,存储器操作数的大小取决于操作码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符。操作码后缀 ’b’ 、’w’、’l’ 分别指明了字节byte(8位)、字word(16位)、长型long(32位)存储器引用。Intel 语法通过给存储器操作数添加 byte ptr、 word ptr 和 dword ptr 前缀来实现这一功能。

因此,Intel的 mov al, byte ptr foo 在 AT&T 语法中为 movb foo, %al。

存储器操作数

在 Intel 语法中,基址寄存器包含在 [ 和 ] 中,然而在 AT&T 中,它们变为 ( 和 )。另外,在 Intel 语法中, 间接内存引用为
section:[base + index*scale + disp],在 AT&T中变为 section:disp(base, index, scale)。
需要牢记的一点是,当一个常量用于 disp 或 scale,不能添加 $ 前缀。

现在我们看到了 Intel 语法和 AT&T 语法之间的一些主要差别。我仅仅写了它们差别的一部分而已。关于更完整的信息,请参考 GNU 汇编文档。现在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看一些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 Intel Code | AT&T Code |
+------------------------------+------------------------------------+
| mov eax,1 | movl $1,%eax |
| mov ebx,0ffh | movl $0xff,%ebx |
| int 80h | int $0x80 |
| mov ebx, eax | movl %eax, %ebx |
| mov eax,[ecx] | movl (%ecx),%eax |
| mov eax,[ebx+3] | movl 3(%ebx),%eax |
| mov eax,[ebx+20h] | movl 0x20(%ebx),%eax |
| add eax,[ebx+ecx*2h] | addl (%ebx,%ecx,0x2),%eax |
| lea eax,[ebx+ecx] | leal (%ebx,%ecx),%eax |
| sub eax,[ebx+ecx*4h-20h] | subl -0x20(%ebx,%ecx,0x4),%eax |
+------------------------------+------------------------------------+

基本内联

基本内联汇编的格式非常直接了当。它的基本格式为:
asm("汇编代码");
示例

1
2
asm("movl %ecx %eax"); /* 将 ecx 寄存器的内容移至 eax  */
__asm__("movb %bh (%eax)"); /* 将 bh 的一个字节数据 移至 eax 寄存器指向的内存 */

你可能注意到了这里我使用了 “asm” 和 “asm“。这两者都是有效的。如果关键词 “asm” 和我们程序的一些标识符冲突了,我们可以使用 “asm“。如果我们的指令多于一条,我们可以每个一行,并用双引号圈起,同时为每条指令添加 ’/n’ 和 ’/t’ 后缀。这是因为 gcc 将每一条当作字符串发送给as(GAS)(LCTT 译注: GAS 即 GNU 汇编器),并且通过使用换行符/制表符发送正确格式化后的行给汇编器。

示例

1
2
3
4
__asm__ ("movl %eax, %ebx/n/t"
"movl $56, %esi/n/t"
"movl %ecx, $label(%edx,%ebx,$4)/n/t"
"movb %ah, (%ebx)");

如果在代码中,我们涉及到一些寄存器(即改变其内容),但在没有恢复这些变化的情况下从汇编中返回,这将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因为 GCC 并不知道寄存器内容的变化,这会导致问题,特别是当编译器做了某些优化。在没有告知 GCC 的情况下,它将会假设一些寄存器存储了一些值——而我们可能已经改变却没有告知 GCC——它会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运行(LCTT 译注: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是指GCC不会假设寄存器装入的值是有效的,当退出改变了寄存器值的内联汇编后,寄存器的值不会保存到相应的变量或内存空间)。我们所可以做的是使用那些没有副作用的指令,或者当我们退出时恢复这些寄存器,要不就等着程序崩溃吧。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些扩展功能,扩展汇编给我们提供了那些功能。

扩展汇编

在基本内联汇编中,我们只有指令。然而在扩展汇编中,我们可以同时指定操作数。它允许我们指定输入寄存器、输出寄存器以及修饰寄存器列表。GCC 不强制用户必须指定使用的寄存器。我们可以把头疼的事留给 GCC ,这可能可以更好地适应 GCC 的优化。不管怎么说,基本格式为:

1
2
3
4
5
asm ( 汇编程序模板 
: 输出操作数 /* 可选的 */
: 输入操作数 /* 可选的 */
: 修饰寄存器列表 /* 可选的 */
);

汇编程序模板由汇编指令组成。每一个操作数由一个操作数约束字符串所描述,其后紧接一个括弧括起的 C 表达式。冒号用于将汇编程序模板和第一个输出操作数分开,另一个(冒号)用于将最后一个输出操作数和第一个输入操作数分开(如果存在的话)。逗号用于分离每一个组内的操作数。总操作数的数目限制在 10 个,或者机器描述中的任何指令格式中的最大操作数数目,以较大者为准。

如果没有输出操作数但存在输入操作数,你必须将两个连续的冒号放置于输出操作数原本会放置的地方周围。

示例:

1
2
3
4
5
6
7
asm ("cld\n\t"
"rep\n\t"
"stosl"
: /* 无输出寄存器 */
: "c" (count), "a" (fill_value), "D" (dest)
: "%ecx", "%edi"
);

现在来看看这段代码是干什么的?以上的内联汇编是将 fill_value 值连续 count 次拷贝到寄存器 edi 所指位置(LCTT 译注:每执行 stosl 一次,寄存器 edi 的值会递增或递减,这取决于是否设置了 direction 标志,因此以上代码实则初始化一个内存块)。 它也告诉 gcc 寄存器 ecx 和 edi 一直无效(LCTT 译注:原文为 eax ,但代码修饰寄存器列表中为 ecx,因此这可能为作者的纰漏。)。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让我们再看一个示例。

1
2
3
4
5
6
7
int a=10, b;
asm ("movl %1, %%eax;
movl %%eax, %0;"
:"=r"(b) /* 输出 */
:"r"(a) /* 输入 */
:"%eax" /* 修饰寄存器 */
);

这里我们所做的是使用汇编指令使 ’b’ 变量的值等于 ’a’ 变量的值。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是:

“b” 为输出操作数,用 %0 引用,并且 “a” 为输入操作数,用 %1 引用。
“r” 为操作数约束。之后我们会更详细地了解约束(字符串)。目前,”r” 告诉 GCC 可以使用任一寄存器存储操作数。输出操作数约束应该有一个约束修饰符 “=” 。这修饰符表明它是一个只读的输出操作数。
寄存器名字以两个 % 为前缀。这有利于 GCC 区分操作数和寄存器。操作数以一个 % 为前缀。
第三个冒号之后的修饰寄存器 %eax 用于告诉 GCC %eax 的值将会在 “asm” 内部被修改,所以 GCC 将不会使用此寄存器存储任何其他值。
当 “asm” 执行完毕, “b” 变量会映射到更新的值,因为它被指定为输出操作数。换句话说, “asm” 内 “b” 变量的修改应该会被映射到 “asm” 外部。

现在,我们可以更详细地看看每一个域。

汇编程序模板

汇编程序模板包含了被插入到 C 程序的汇编指令集。其格式为:每条指令用双引号圈起,或者整个指令组用双引号圈起。同时每条指令应以分界符结尾。有效的分界符有换行符(\n)和分号(;)。\n 可以紧随一个制表符(\t)。我们应该都明白使用换行符或制表符的原因了吧(LCTT 译注:就是为了排版和分隔)?和 C 表达式对应的操作数使用 %0、%1 … 等等表示。

操作数

C 表达式用作 “asm” 内的汇编指令操作数。每个操作数前面是以双引号圈起的操作数约束。对于输出操作数,在引号内还有一个约束修饰符,其后紧随一个用于表示操作数的 C 表达式。即,“操作数约束”(C 表达式)是一个通用格式。对于输出操作数,还有一个额外的修饰符。约束字符串主要用于决定操作数的寻址方式,同时也用于指定使用的寄存器。

如果我们使用的操作数多于一个,那么每一个操作数用逗号隔开。

在汇编程序模板中,每个操作数用数字引用。编号方式如下。如果总共有 n 个操作数(包括输入和输出操作数),那么第一个输出操作数编号为 0 ,逐项递增,并且最后一个输入操作数编号为 n - 1 。操作数的最大数目在前一节我们讲过。

输出操作数表达式必须为左值。输入操作数的要求不像这样严格。它们可以为表达式。扩展汇编特性常常用于编译器所不知道的机器指令 ;-)。如果输出表达式无法直接寻址(即,它是一个位域),我们的约束字符串必须给定一个寄存器。在这种情况下,GCC 将会使用该寄存器作为汇编的输出,然后存储该寄存器的内容到输出。

正如前面所陈述的一样,普通的输出操作数必须为只写的; GCC 将会假设指令前的操作数值是死的,并且不需要被(提前)生成。扩展汇编也支持输入-输出或者读-写操作数。

所以现在我们来关注一些示例。我们想要求一个数的5次方结果。为了计算该值,我们使用 lea 指令。

1
2
3
4
asm ("leal (%1,%1,4), %0"
: "=r" (five_times_x)
: "r" (x)
);

这里我们的输入为 x。我们不指定使用的寄存器。 GCC 将会选择一些输入寄存器,一个输出寄存器,来做我们预期的工作。如果我们想要输入和输出放在同一个寄存器里,我们也可以要求 GCC 这样做。这里我们使用那些读-写操作数类型。这里我们通过指定合适的约束来实现它。

1
2
3
4
asm ("leal (%0,%0,4), %0"
: "=r" (five_times_x)
: "0" (x)
);

现在输出和输出操作数位于同一个寄存器。但是我们无法得知是哪一个寄存器。现在假如我们也想要指定操作数所在的寄存器,这里有一种方法。

1
2
3
4
asm ("leal (%%ecx,%%ecx,4), %%ecx"
: "=c" (x)
: "c" (x)
);

在以上三个示例中,我们并没有在修饰寄存器列表里添加任何寄存器,为什么?在头两个示例, GCC 决定了寄存器并且它知道发生了什么改变。在最后一个示例,我们不必将 ‘ecx’ 添加到修饰寄存器列表(LCTT 译注: 原文修饰寄存器列表这个单词拼写有错,这里已修正),gcc 知道它表示 x。因此,因为它可以知道 ecx 的值,它就不被当作修饰的(寄存器)了。

修饰寄存器列表

一些指令会破坏一些硬件寄存器内容。我们不得不在修饰寄存器中列出这些寄存器,即汇编函数内第三个 ’:’ 之后的域。这可以通知 gcc 我们将会自己使用和修改这些寄存器,这样 gcc 就不会假设存入这些寄存器的值是有效的。我们不用在这个列表里列出输入、输出寄存器。因为 gcc 知道 “asm” 使用了它们(因为它们被显式地指定为约束了)。如果指令隐式或显式地使用了任何其他寄存器,(并且寄存器没有出现在输出或者输出约束列表里),那么就需要在修饰寄存器列表中指定这些寄存器。

如果我们的指令可以修改条件码寄存器(cc),我们必须将 “cc” 添加进修饰寄存器列表。

如果我们的指令以不可预测的方式修改了内存,那么需要将 “memory” 添加进修饰寄存器列表。这可以使 GCC 不会在汇编指令间保持缓存于寄存器的内存值。如果被影响的内存不在汇编的输入或输出列表中,我们也必须添加 volatile 关键词。

我们可以按我们的需求多次读写修饰寄存器。参考一下模板内的多指令示例;它假设子例程 _foo 接受寄存器 eax 和 ecx 里的参数。

1
2
3
4
5
6
7
asm ("movl %0,%%eax;
movl %1,%%ecx;
call _foo"
: /* no outputs */
: "g" (from), "g" (to)
: "eax", "ecx"
);

Volatile …?

如果你熟悉内核源码或者类似漂亮的代码,你一定见过许多声明为 volatile 或者 __volatile__的函数,其跟着一个 asm 或者 __asm__。我之前提到过关键词 asm 和 __asm__。那么什么是 volatile 呢?

如果我们的汇编语句必须在我们放置它的地方执行(例如,不能为了优化而被移出循环语句),将关键词 volatile 放置在 asm 后面、()的前面。以防止它被移动、删除或者其他操作,我们将其声明为 asm volatile ( ... : ... : ... : ...);

如果担心发生冲突,请使用 volatile。

如果我们的汇编只是用于一些计算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使用 volatile 关键词会更好。不使用 volatile 可以帮助 gcc 优化代码并使代码更漂亮。

在“一些实用的诀窍”一节中,我提供了多个内联汇编函数的例子。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修饰寄存器列表的细节。

更多关于约束

到这个时候,你可能已经了解到约束和内联汇编有很大的关联。但我们对约束讲的还不多。约束用于表明一个操作数是否可以位于寄存器和位于哪种寄存器;操作数是否可以为一个内存引用和哪种地址;操作数是否可以为一个立即数和它可能的取值范围(即值的范围),等等。

常用约束

在许多约束中,只有小部分是常用的。我们来看看这些约束。

寄存器操作数约束(r)

当使用这种约束指定操作数时,它们存储在通用寄存器(GPR)中。请看下面示例:

1
asm ("movl %%eax, %0\n" :"=r"(myval));

这里,变量 myval 保存在寄存器中,寄存器 eax 的值被复制到该寄存器中,并且 myval 的值从寄存器更新到了内存。当指定 “r” 约束时, gcc 可以将变量保存在任何可用的 GPR 中。要指定寄存器,你必须使用特定寄存器约束直接地指定寄存器的名字。它们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
| r | Register(s) |
+---+--------------------+
| a | %eax, %ax, %al |
| b | %ebx, %bx, %bl |
| c | %ecx, %cx, %cl |
| d | %edx, %dx, %dl |
| S | %esi, %si |
| D | %edi, %di |
+---+--------------------+

内存操作数约束(m)

当操作数位于内存时,任何对它们的操作将直接发生在内存位置,这与寄存器约束相反,后者首先将值存储在要修改的寄存器中,然后将它写回到内存位置。但寄存器约束通常用于一个指令必须使用它们或者它们可以大大提高处理速度的地方。当需要在 “asm” 内更新一个 C 变量,而又不想使用寄存器去保存它的值,使用内存最为有效。例如,IDTR 寄存器的值存储于内存位置 loc 处:

1
asm("sidt %0\n" : :"m"(loc));

匹配(数字)约束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变量可能既充当输入操作数,也充当输出操作数。可以通过使用匹配约束在 “asm” 中指定这种情况。

1
asm ("incl %0" :"=a"(var):"0"(var));

在操作数那一节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类似的示例。在这个匹配约束的示例中,寄存器 “%eax” 既用作输入变量,也用作输出变量。 var 输入被读进 %eax,并且等递增后更新的 %eax 再次被存储进 var。这里的 “0” 用于指定与第 0 个输出变量相同的约束。也就是,它指定 var 输出实例应只被存储在 “%eax” 中。 该约束可用于:

在输入从变量读取或变量修改后且修改被写回同一变量的情况

在不需要将输入操作数实例和输出操作数实例分开的情况

使用匹配约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有效地使用可用寄存器。

其他一些约束:

  1. “m” : 允许一个内存操作数,可以使用机器普遍支持的任一种地址。
  2. “o” : 允许一个内存操作数,但只有当地址是可偏移的。即,该地址加上一个小的偏移量可以得到一个有效地址。
  3. “V” : 一个不允许偏移的内存操作数。换言之,任何适合 “m” 约束而不适合 “o” 约束的操作数。
  4. “i” : 允许一个(带有常量)的立即整形操作数。这包括其值仅在汇编时期知道的符号常量。
  5. “n” : 允许一个带有已知数字的立即整形操作数。许多系统不支持汇编时期的常量,因为操作数少于一个字宽。对于此种操作数,约束应该使用 ‘n’ 而不是’i’。
  6. “g” : 允许任一寄存器、内存或者立即整形操作数,不包括通用寄存器之外的寄存器。

以下约束为 x86 特有。

  1. “r” : 寄存器操作数约束,查看上面给定的表格。
  2. “q” : 寄存器 a、b、c 或者 d。
  3. “I” : 范围从 0 到 31 的常量(对于 32 位移位)。
  4. “J” : 范围从 0 到 63 的常量(对于 64 位移位)。
  5. “K” : 0xff。
  6. “L” : 0xffff。
  7. “M” : 0、1、2 或 3 (lea 指令的移位)。
  8. “N” : 范围从 0 到 255 的常量(对于 out 指令)。
  9. “f” : 浮点寄存器
  10. “t” : 第一个(栈顶)浮点寄存器
  11. “u” : 第二个浮点寄存器
  12. “A” : 指定 a 或 d 寄存器。这主要用于想要返回 64 位整形数,使用 d 寄存器保存最高有效位和 a 寄存器保存最低有效位。

    约束修饰符

当使用约束时,对于更精确的控制超过了对约束作用的需求,GCC 给我们提供了约束修饰符。最常用的约束修饰符为:

  1. “=” : 意味着对于这条指令,操作数为只写的;旧值会被忽略并被输出数据所替换。

  2. “&” : 意味着这个操作数为一个早期改动的操作数,其在该指令完成前通过使用输入操作数被修改了。因此,这个操作数不可以位于一个被用作输出操作数或任何内存地址部分的寄存器。如果在旧值被写入之前它仅用作输入而已,一个输入操作数可以为一个早期改动操作数。

上述的约束列表和解释并不完整。示例可以让我们对内联汇编的用途和用法更好的理解。在下一节,我们会看到一些示例,在那里我们会发现更多关于修饰寄存器列表的东西。

一些实用的诀窍

现在我们已经介绍了关于 GCC 内联汇编的基础理论,现在我们将专注于一些简单的例子。将内联汇编函数写成宏的形式总是非常方便的。我们可以在 Linux 内核代码里看到许多汇编函数。(usr/src/linux/include/asm/*.h)。

首先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入手。我们将写一个两个数相加的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int main(void)
{
int foo = 10, bar = 15;
__asm__ __volatile__("addl %%ebx,%%eax"
:"=a"(foo)
:"a"(foo), "b"(bar)
);
printf("foo+bar=%d\n", foo);
return 0;
}

这里我们要求 GCC 将 foo 存放于 %eax,将 bar 存放于 %ebx,同时我们也想要在 %eax 中存放结果。’=’ 符号表示它是一个输出寄存器。现在我们可以以其他方式将一个整数加到一个变量。

1
2
3
4
5
6
7
__asm__ __volatile__(
" lock ;\n"
" addl %1,%0 ;\n"
: "=m" (my_var)
: "ir" (my_int), "m" (my_var)
: /* 无修饰寄存器列表 */
);

这是一个原子加法。为了移除原子性,我们可以移除指令 ‘lock’。在输出域中,”=m” 表明 myvar 是一个输出且位于内存。类似地,”ir” 表明 myint 是一个整型,并应该存在于其他寄存器(回想我们上面看到的表格)。没有寄存器位于修饰寄存器列表中。
现在我们将在一些寄存器/变量上展示一些操作,并比较值。

1
2
3
4
5
__asm__ __volatile__(  "decl %0; sete %1"
: "=m" (my_var), "=q" (cond)
: "m" (my_var)
: "memory"
);

这里,my_var 的值减 1 ,并且如果结果的值为 0,则变量 cond 置 1。我们可以通过将指令 “lock;\n\t” 添加为汇编模板的第一条指令以增加原子性。
以类似的方式,为了增加 my_var,我们可以使用 “incl %0” 而不是 “decl %0”。
这里需要注意的地方是(i)my_var 是一个存储于内存的变量。(ii)cond 位于寄存器 eax、ebx、ecx、edx 中的任何一个。约束 “=q” 保证了这一点。(iii)同时我们可以看到 memory 位于修饰寄存器列表中。也就是说,代码将改变内存中的内容。
如何置 1 或清 0 寄存器中的一个比特位。作为下一个诀窍,我们将会看到它。

1
2
3
4
5
__asm__ __volatile__(   "btsl %1,%0"
: "=m" (ADDR)
: "Ir" (pos)
: "cc"
);

这里,ADDR 变量(一个内存变量)的 ‘pos’ 位置上的比特被设置为 1。我们可以使用 ‘btrl’ 来清除由 ‘btsl’ 设置的比特位。pos 的约束 “Ir” 表明 pos 位于寄存器,并且它的值为 0-31(x86 相关约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置/清除 ADDR 变量上第 0 到 31 位的任一比特位。因为条件码会被改变,所以我们将 “cc” 添加进修饰寄存器列表。
现在我们看看一些更为复杂而有用的函数。字符串拷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tatic inline char * strcpy(char * dest,const char *src)
{
int d0, d1, d2;
__asm__ __volatile__( "1:\tlodsb\n\t"
"stosb\n\t"
"testb %%al,%%al\n\t"
"jne 1b"
: "=&S" (d0), "=&D" (d1), "=&a" (d2)
: "0" (src),"1" (dest)
: "memory");
return dest;
}

源地址存放于 esi,目标地址存放于 edi,同时开始拷贝,当我们到达 0 时,拷贝完成。约束 “&S”、”&D”、”&a” 表明寄存器 esi、edi 和 eax 早期修饰寄存器,也就是说,它们的内容在函数完成前会被改变。这里很明显可以知道为什么 “memory” 会放在修饰寄存器列表。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的函数,它能移动双字块数据。注意函数被声明为一个宏。

1
2
3
4
5
6
7
8
9
#define mov_blk(src, dest, numwords) \
__asm__ __volatile__ ( \
"cld\n\t" \
"rep\n\t" \
"movsl" \
: \
: "S" (src), "D" (dest), "c" (numwords) \
: "%ecx", "%esi", "%edi" \
)

这里我们没有输出,寄存器 ecx、esi和 edi 的内容发生了改变,这是块移动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们添加进修饰寄存器列表。

在 Linux 中,系统调用使用 GCC 内联汇编实现。让我们看看如何实现一个系统调用。所有的系统调用被写成宏(linux/unistd.h)。例如,带有三个参数的系统调用被定义为如下所示的宏。

1
2
3
4
5
6
7
8
9
type name(type1 arg1,type2 arg2,type3 arg3) \
{ \
long __res; \
__asm__ volatile ( "int $0x80" \
: "=a" (__res) \
: "0" (__NR_##name),"b" ((long)(arg1)),"c" ((long)(arg2)), \
"d" ((long)(arg3))); \
__syscall_return(type,__res); \
}

无论何时调用带有三个参数的系统调用,以上展示的宏就会用于执行调用。系统调用号位于 eax 中,每个参数位于 ebx、ecx、edx 中。最后 “int 0x80” 是一条用于执行系统调用的指令。返回值被存储于 eax 中。

每个系统调用都以类似的方式实现。Exit 是一个单一参数的系统调用,让我们看看它的代码看起来会是怎样。它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
asm("movl $1,%%eax; /* SYS_exit is 1 */
xorl %%ebx,%%ebx; /* Argument is in ebx, it is 0 */
int $0x80" /* Enter kernel mode */
);
}

Exit 的系统调用号是 1,同时它的参数是 0。因此我们分配 eax 包含 1,ebx 包含 0,同时通过 int $0x80 执行 exit(0)。这就是 exit 的工作原理。

结束语

这篇文档已经将 GCC 内联汇编过了一遍。一旦你理解了基本概念,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它们了。我们看了许多例子,它们有助于理解 GCC 内联汇编的常用特性。

GCC 内联是一个极大的主题,这篇文章是不完整的。更多关于我们讨论过的语法细节可以在 GNU 汇编器的官方文档上获取。类似地,要获取完整的约束列表,可以参考 GCC 的官方文档。

当然,Linux 内核大量地使用了 GCC 内联。因此我们可以在内核源码中发现许多各种各样的例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很多。

如果你发现任何的错别字,或者本文中的信息已经过时,请告诉我们。

参考

Brennan’s Guide to Inline Assembly

Using Assembly Language in Linux

Using as, The GNU Assembler

Using and Porting the GNU Compiler Collection (GCC)

Linux Kernel Source

1234…26
AIRobot

AIRobot

AIRobot quick note
130 日志
15 分类
23 标签
GitHub E-Mail
Creative Commons
0%
© 2023 AIRobot | 716k |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