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obot

AIRobot quick note


  • 首页

  • 关于

  • 标签

  • 分类

  • 归档

  • 搜索

内存对齐

发表于 2019-06-18
本文字数: 5.4k 阅读时长 ≈ 5 分钟

内存对齐”应该是编译器的“管辖范围”。编译器为程序中的每个“数据单元”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对于大部分程序员来说,“内存对齐”对他们来说都应该是“透明的“。

观察到百度百科写的比较细致,下面直接引用。

对齐原因

大部分的参考资料都是如是说的:

  1. 平台原因(移植原因):不是所有的硬件平台都能访问任意地址上的任意数据的;某些硬件平台只能在某些地址处取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否则抛出硬件异常。
  2. 性能原因:数据结构(尤其是栈)应该尽可能地在自然边界上对齐。原因在于,为了访问未对齐的内存,处理器需要作两次内存访问;而对齐的内存访问仅需要一次访问。

对齐规则

每个特定平台上的编译器都有自己的默认“对齐系数”(也叫对齐模数)。程序员可以通过预编译命令#pragma pack(n),n=1,2,4,8,16来改变这一系数,其中的n就是你要指定的“对齐系数”。

规则:

  1. 数据成员对齐规则:结构(struct)(或联合(union))的数据成员,第一个数据成员放在offset为0的地方,以后每个数据成员的对齐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数值和这个数据成员自身长度中,比较小的那个进行。
  2. 结构(或联合)的整体对齐规则:在数据成员完成各自对齐之后,结构(或联合)本身也要进行对齐,对齐将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数值和结构(或联合)最大数据成员长度中,比较小的那个进行。
  3. 结合1、2可推断:当#pragma pack的n值等于或超过所有数据成员长度的时候,这个n值的大小将不产生任何效果。

Win32平台下的微软C编译器(cl.exefor 80×86)的对齐策略:

1) 结构体变量的首地址是其最长基本类型成员的整数倍;
备注:编译器在给结构体开辟空间时,首先找到结构体中最宽的基本数据类型,然后寻找内存地址能是该基本数据类型的整倍的位置,作为结构体的首地址。将这个最宽的基本数据类型的大小作为上面介绍的对齐模数。

2) 结构体每个成员相对于结构体首地址的偏移量(offset)都是成员大小的整数倍,如有需要编译器会在成员之间加上填充字节(internal adding);

备注:为结构体的一个成员开辟空间之前,编译器首先检查预开辟空间的首地址相对于结构体首地址的偏移是否是本成员的整数倍,若是,则存放本成员,反之,则在本成员和上一个成员之间填充一定的字节,以达到整数倍的要求,也就是将预开辟空间的首地址后移几个字节。

3) 结构体的总大小为结构体最宽基本类型成员大小的整数倍,如有需要,编译器会在最末一个成员之后加上填充字节(trailing padding)。

备注:

a. 结构体总大小是包括填充字节,最后一个成员满足上面两条以外,还必须满足第三条,否则就必须在最后填充几个字节以达到本条要求。

b. 如果结构体内存在长度大于处理器位数的元素,那么就以处理器的倍数为对齐单位;否则,如果结构体内的元素的长度都小于处理器的倍数的时候,便以结构体里面最长的数据元素为对齐单位。

4) 结构体内类型相同的连续元素将在连续的空间内,和数组一样。

验证试验

我们通过一系列例子的详细说明来证明这个规则吧!

我试验用的编译器包括GCC 3.4.2和VC6.0的C编译器,平台为Windows XP + Sp2。

我们将用典型的struct对齐来说明。首先我们定义一个struc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ragma pack(n) /* n = 1, 2, 4, 8, 16 */
struct test_t {
int a;
char b;
short c;
char d[6];
};
#pragma pack(n)
首先我们首先确认在试验平台上的各个类型的size,经验证两个编译器的输出均为:
sizeof(char) = 1
sizeof(short) = 2
sizeof(int) = 4

我们的试验过程如下:通过#pragma pack(n)改变“对齐系数”,然后察看sizeof(struct test_t)的值。

1字节对齐(#pragma pack(1))

输出结果:sizeof(struct test_t) = 13[两个编译器输出一致]

分析过程:
1) 成员数据对齐

1
2
3
4
5
6
7
8
#pragma pack(1)
struct test_t {
int a; /* int型,长度4 > 1 按1对齐;起始offset=0 0%1=0;存放位置区间[0,3] */
char b; /* char型,长度1 = 1 按1对齐;起始offset=4 4%1=0;存放位置区间[4] */
short c; /* short型,长度2 > 1 按1对齐;起始offset=5 5%1=0;存放位置区间[5,6] */
char d[6]; /* char型,长度1 = 1 按1对齐;起始offset=7 7%1=0;存放位置区间[7,C] */
};/*char d[6]要看成6个char型变量*/
#pragma pack()

成员总大小=13
2) 整体对齐
整体对齐系数 = min((max(int,short,char), 1) = 1

整体大小(size)=$(成员总大小) 按 $(整体对齐系数) 圆整 = 13 /13%1=0/ [注1]

2字节对齐(#pragma pack(2))

输出结果:sizeof(struct test_t) = 14 [两个编译器输出一致]

分析过程:
1) 成员数据对齐

1
2
3
4
5
6
7
8
#pragma pack(2)
struct test_t {
int a; /* int型,长度4 > 2 按2对齐;起始offset=0 0%2=0;存放位置区间[0,3] */
char b; /* char型,长度1 < 2 按1对齐;起始offset=4 4%1=0;存放位置区间[4] */
short c; /* short型,长度2 = 2 按2对齐;起始offset=6 6%2=0;存放位置区间[6,7] */
char d[6]; /* char型,长度1 < 2 按1对齐;起始offset=8 8%1=0;存放位置区间[8,D] */
};
#pragma pack()

成员总大小=14
2) 整体对齐
整体对齐系数 = min((max(int,short,char), 2) = 2

整体大小(size)=$(成员总大小) 按 $(整体对齐系数) 圆整 = 14 /* 14%2=0 */

4字节对齐(#pragma pack(4))

输出结果:sizeof(struct test_t) = 16 [两个编译器输出一致]

分析过程:
1) 成员数据对齐

1
2
3
4
5
6
7
8
#pragma pack(4)
struct test_t {
int a; /* int型,长度4 = 4 按4对齐;起始offset=0 0%4=0;存放位置区间[0,3] */
char b; /* char型,长度1 < 4 按1对齐;起始offset=4 4%4=0;存放位置区间[4] */
short c; /*short型, 长度2 < 4 按2对齐;起始offset=6 6%2=0;存放位置区间[6,7] */
char d[6]; /* char型,长度1 < 4 按1对齐;起始offset=8 8%1=0;存放位置区间[8,D] */
};
#pragma pack()

成员总大小=14
2) 整体对齐
整体对齐系数 = min((max(int,short,char), 4) = 4

整体大小(size)=$(成员总大小) 按 $(整体对齐系数) 圆整 = 16 /16%4=0/

8字节对齐(#pragma pack(8))

输出结果:sizeof(struct test_t) = 16 [两个编译器输出一致]

分析过程:
1) 成员数据对齐

1
2
3
4
5
6
7
8
#pragma pack(8)
struct test_t {
int a; /* int型,长度4 < 8 按4对齐;起始offset=0 0%4=0;存放位置区间[0,3] */
char b; /* char型,长度1 < 8 按1对齐;起始offset=4 4%1=0;存放位置区间[4] */
short c; /* short型,长度2 < 8 按2对齐;起始offset=6 6%2=0;存放位置区间[6,7] */
char d[6]; /* char型,长度1 < 8 按1对齐;起始offset=8 8%1=0;存放位置区间[8,D] */
};
#pragma pack()

成员总大小=14

2) 整体对齐
整体对齐系数 = min((max(int,short,char), 8) = 4

整体大小(size)=$(成员总大小) 按 $(整体对齐系数) 圆整 = 16 /16%4=0/

16字节对齐(#pragma pack(16))

输出结果:sizeof(struct test_t) = 16 [两个编译器输出一致]

分析过程:

1) 成员数据对齐

1
2
3
4
5
6
7
8
#pragma pack(16)
struct test_t {
int a; /* int型,长度4 < 16 按4对齐;起始offset=0 0%4=0;存放位置区间[0,3] */
char b; /* char型,长度1 < 16 按1对齐;起始offset=4 4%1=0;存放位置区间[4] */
short c; /* short型,长度2 < 16 按2对齐;起始offset=6 6%2=0;存放位置区间[6,7] */
char d[6]; /* char型,长度1 < 16 按1对齐;起始offset=8 8%1=0;存放位置区间[8,D] */
};
#pragma pack()

成员总大小=14

2) 整体对齐

整体对齐系数 = min((max(int,short,char), 16) = 4

整体大小(size)=$(成员总大小) 按 $(整体对齐系数) 圆整 = 16 /16%4=0/

基本结论

8字节和16字节对齐试验证明了“规则”的第3点:“当#pragma pack的n值等于或超过所有数据成员长度的时候,这个n值的大小将不产生任何效果”。另外内存对齐是个很复杂的东西,读者不妨把上述结构体中加个double型成员进去练习一下,上面所说的在有些时候也可能不正确。呵呵^_^

[注1]

什么是“圆整”?

举例说明:如上面的8字节对齐中的“整体对齐”,整体大小=9 按 4 圆整 = 12

圆整的过程:从9开始每次加一,看是否能被4整除,这里9,10,11均不能被4整除,到12时可以,则圆整结束。

上面文字表述太不直观了,鄙人给段代码直观的体现出来,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pragma pack(4) /* n = 1, 2, 4, 8, 16 */
  struct test_t{
  int a;
  char b;
  short c;
  char d[6];
  }ttt;
  void print_hex_data(char *info, char *data, int len)
  {
  int i;
  dbg_printf("%s:\n\r", info);
  for(i = 0; i < len; i++){
  dbg_printf("%02x ", (unsigned char)data[i]);
  if (0 == ((i+1) % 32))
  dbg_printf("\n");
  }
  dbg_printf("\n\r");
  }
  int main()
  {
  ttt.a = 0x1a2a3a4a;
  ttt.b = 0x1b;
  ttt.c = 0x1c2c;
  char *s = "123456";
  memcpy(ttt.d, s, 6);
  print_hex_data("struct_data", (char *)&ttt, sizeof(struct test_t));
  return 0;
  }

#pragma pack(1)的结果:

4a 3a 2a 1a 1b 2c 1c 31 32 33 34 35 36

#pragma pack(2)的结果:

4a 3a 2a 1a 1b 00 2c 1c 31 32 33 34 35 36

#pragma pack(4)的结果:

4a 3a 2a 1a 1b 00 2c 1c 31 32 33 34 35 36 00 00

#pragma pack(8)的结果:

4a 3a 2a 1a 1b 00 2c 1c 31 32 33 34 35 36 00 00

#pragma pack(16)的结果:

4a 3a 2a 1a 1b 00 2c 1c 31 32 33 34 35 36 00 00

# C++
selenium and chromium
Python控制执行线程数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AIRobot

AIRobot

AIRobot quick note
130 日志
15 分类
23 标签
GitHub E-Mail
Creative Commons
  1. 1. 对齐原因
  2. 2. 对齐规则
  3. 3. 验证试验
    1. 3.1. 1字节对齐(#pragma pack(1))
    2. 3.2. 2字节对齐(#pragma pack(2))
    3. 3.3. 4字节对齐(#pragma pack(4))
    4. 3.4. 8字节对齐(#pragma pack(8))
    5. 3.5. 16字节对齐(#pragma pack(16))
  4. 4. 基本结论
0%
© 2023 AIRobot | 716k | 10:51